糖心字体设计:玉米地疯狂的吸允她的奶视频-年轻人能为“老有意思”做点什么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泰斗级教授钱理群,80多岁高龄还在互联网上开课讲鲁迅,被90后、00后称为“精神导师”。最近,他出版了新书《养老人生》,细腻描绘了老年人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书名关键词是“养老”,但副标题是“新机遇,再出发”,充满了正在进行时的勃勃生机。
我有一位没能有幸同期共事过的前辈同事。作为“生死学”的探索者,陆晓娅有很多身份:新闻人,心理、教育和公益工作者。退休前,她是《中国青年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的“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责编。瞧,青春与生死之间,可能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2023年夏天,陆晓娅正式步入“70后”的行列,当时她决定送自己一份“大礼”:先坐邮轮进北极圈逛逛,再和朋友来个北欧自由行。从“双北”回来,她去看望钱理群,看到了《养老人生》的定稿。
钱理群认为,老年人研究生与死,实际上是重新回顾、认识自己的一生,更是重塑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到老年还会改变吗?钱理群认为:直面死亡,既是对过往人生的回顾,也提供了重塑人生的可能。
这让我想到最近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老有意思旅行社》,一家由年轻人临时组建的“旅行社”,招募来自全国各地、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老年旅客,为他们打造圆梦之旅。
节目算不上爆款,但真切折射出老年人的各种状态和需求:台湾老人来到泉州,想实现60年来最大的心愿——寻根;子女来到现场,和父母展开了人生中第一次深入对谈;还有老年夫妻的爱情、老人之间的友情、独居老人的生活……都在节目中次第展开。旅行的最后一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将给老人们上一堂人生终将到来的最后一课——死亡。
坦白说,“老人+素人”,并非被市场青睐的组合。此前,以老人为主角的节目就极少;而老人踏上旅程的故事,除了出现在“银发经济”的新闻中,往往大多出现在法治新闻和社会新闻。
如果说钱理群关注老人,是以自己为首要研究对象,那么年轻人关注老人,是作为青春力量对上一代人的关怀,也是对自己人生前路的未雨绸缪。若能早早意识到钱理群所说的“重塑人生”的可能,那人生的道路或许能豁然开朗。
我的父母是60后,在双双退休后,和一群老伙计爱上了“周边游”,去了无数次的临安、桐庐、安吉……花钱不少,没有出过浙北地区。问为什么,总有很多振振有词的理由:比如,以前家里有小狗,带狗不方便走太远;后来小狗去世了,还是走不开,因为家里的露台菜地要浇水……此外,还有要去医院、要清淡饮食、朋友走不开等“大事”,总之,就仿佛被控制在以家为中心、方圆100公里的“结界”。
直到有一天,我到福建出差,随口问了句,你们要不要来玩,自己订好车票房间,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可以一起吃饭。本以为又该有新的理由,没想到他们一口答应。之前那些理由,在“女儿的召唤”这个强大的“诱惑”下,烟消云散。
那一刻,我明白了两点:作为年轻人,我应该尽可能地多陪伴老去的父母;而作为未来的老人,我要学会的是在我老去之后,如何一个人也能“老有意思”。也就是,年轻人能为“老有意思”做点什么——一方面是为当下的老人,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自己。
除了旅行,回到童年,也许是一种方式。
钱理群曾与同为养老院居民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合作写过一本书《我与童年的对谈》,谈到有两个成语最适用于人的晚年,一个是“返老还童”,一个是“入土为安”。后者不赘述,前者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其中有着老年的阅历与智慧。“把老年的智慧和童年的真诚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提升。”
等我老了,还要扮鬼脸,还要去游乐场,爱大自然,爱好吃的,爱太阳下的花花草草……当然,最重要的是回归儿童的精神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变得单纯、纯真、真实。在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仍然可以充满好奇心地活着,真实而热烈地活着,带着对生命的觉察与自省活着。
活得“老有意思”,既是个体生命的一大挑战,也是整个人类的全新课题——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人活到那么“老”。“养老学”还没有诞生,但年轻人是时候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