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精产品W灬源码16:性爱阁-深观察丨从“不建议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说开去
据澎湃新闻报道,最近,中文学术期刊《天府新论》发布的一份“投稿温馨提示”,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刊对作者投稿提出六条提示,其中一条表示:“我们不歧视作者身份,倡导文责自负,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
这一提示引发学界热议,可以说捅破了问题的“窗户纸”,也戳中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学子的痛点。

《天府新论》杂志封面。
《天府新论》的声明为何引发关注
当前,不少中文学术期刊有一种不成文规定,那就是研究生不能独立署名发表论文。只有同导师合著,研究生才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少期刊往往需要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学生不得不“屈居”第二作者。
研究生完成毕业要求或毕业后求职,又往往需要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一些学生为此而“曲线救国”,将自己标注为“通讯作者”。但是,理工科期刊论文发表往往是具体完成研究的学生作为第一作者,而指导和资助研究的导师是通讯作者。前者如此颠倒排序,等于说是乱了辈分。
此外,《天府新论》给出的其他提示,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一稿多投、统一引证规范、基金项目标注、收取版面费、非法中介等方面的规定,都体现了该刊的学术严谨性、对作者的开放度与包容性。
看到该刊的声明,很多人很感兴趣,我也认为是好事一桩。但是,本属常识的问题却引发热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学术期刊的问题与论文发表的困局,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天府新论》是一本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在2017年以前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1年,该刊进入CSSCI扩展版,并在努力重回CSSCI来源期刊。在学术期刊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天府新论》敢于推出如此重磅的“新论”。
与此同时,该刊也通过打造“青年友好型期刊”来吸引优质稿源。《天府新论》2024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该刊第一作者是40周岁以下青年学人的占比达到74.71%,而副高及以下职称的占比22.99%。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的占比达到52.87%,还有5.75%的是硕士研究生。此外,第一作者机构排名第一的发文总数占比低于10%,体现出很强的开放度。
一份期刊敢于挑战学术“潜规则”,需要勇气。这可能会让其他不少期刊感到不适,但是,这样的公开声明毫无疑问摆明了立场,直陈了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学术界的进步。
导师与研究生应该如何署名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导师与学生联合署名是否就一定是“挂名”乃至对学生的“剥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我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交流,他们认为期刊论文发表普遍要求导师联合署名,或者规定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种情况既是现实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往往是期刊、导师和研究生的无奈。
在大力发展新文科的当下,个别文科期刊裹足不前,抱残守缺,成了制约文科发展的绊脚石。比如,有期刊规定一篇论文最多只能有四位作者联合署名,超过四位作者的论文就不能发表。再如,有期刊明确一位作者一年只能发表一篇论文,无论是如何署名和排序。
实际上,《天府新论》2024年共刊发87篇论文,收稿量却达到6639篇。用稿率只有1.31%,相当于百里挑一。即便是这样开放包容的期刊,也足见论文发表之难。
各种各样的学术期刊评审和排名,也在助长这样的陈规陋习,并使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剧。比如,获得某些机构资助的学术期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的独著率,即独立署名的论文要占到一定比例。但是,随着新文科对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需求日增,联合署名将越来越普遍,如此规定不合时宜。
再如,一些期刊评价机构要求论文最好标注基金项目,或者作者必须是“双一流”高校的正高级职称。不少文科研究并不需要基金项目资助,而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的创造力也有目共睹。如此规定更多反映了一种身份歧视,是“看人下菜”而不是“以文论文”。
毫无疑问,一些研究生导师为了个人利益而“侵占”学生的学术成果,哪怕没有实质性贡献的论文也要署名,甚至要求是第一作者。处于弱势地位的研究生敢怒不敢言,加之期刊的不合理要求,使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的情况大行其道。
只有加强研究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严惩导师的学术不端,才能避免此类问题不断上演。此外,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评价制度也要与时俱进,肯定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同等贡献,允许乃至鼓励多人合作署名。要推动作者公开声明各自贡献,并按照作者的实际贡献进行激励分配。
学术期刊如何规范、开放和包容
当前我国在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创新和文理交叉,鼓励学者“讲好中国故事”,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学科建设的学术阵地和学术发展的“指挥棒”,学术期刊的风向标深刻影响学科发展方向。发展新文科,就需要加快新期刊建设,并推动新署名模式。
中文学术期刊“小散乱”的情况较为显著,“作坊式”的编辑部运作模式制约了期刊成长;“黑箱式”的评审和编辑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而固步不前的发展理念也制约了学术争鸣。唯有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才能使学术期刊回归学术公器的价值本位,并同学者携手推进学术界的共同进步。
在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方面,要引入规范的同行评议制,做到开放透明办刊,并接受外部监督。
比如,《中国工业经济》等经济学期刊引入开放数据政策,将论文相关的附录、数据和代码对外公开。再如,《管理世界》杂志社近期发布《编辑部审稿工作管理规定》,面向全社会公开廉政风险监督和防范的专用邮箱,接受学术界的监督。这些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开创中文学术期刊的新风尚,也会使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有更多论文发表的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也需要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不能武断粗暴地评价,也不应暗箱操作和假公济私。特别是要清理有关论文署名单位、论文作者身份、基金项目标注等方面的无稽评价指标,使学术论文发表以研究质量为唯一准绳。
唯其如此,才能使学术期刊更好拥抱新文科,成为推动新文科建设、繁荣学术生态的重要力量。(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